春节过去,FRM考生们也该收收心了,距离FRM考试仅剩75天了,协会的建议是每个级别的考试都要有15周左右的备考时间,现在时间已经不够充裕了,考生们要有紧张意识。
FRM备考时间因人而异,有的基础薄弱的考生可能早就开始了备考,早在初始报名完成后就开始备考的话,现在也该准备了有两个多月(除去春节)的时间了。
下面根据FRM备考时间,考生要做好自己的备考计划,看看前人的学习经历,是否能对你有所启发?
在首轮学习阶段,个人认为课本或者Notes的阅读和融跃老师的讲解互相对照,有利于加深理解,也能有效避免走入误区,浪费时间。
总体而言,融跃课程中对于某个概念“是什么”,对于某个概念如何运用“怎么办”这方面,做出的强调是比较多的,在面对课本上英语的解释时,如果觉得理解起来有难度,经过讲解,往往能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。
课本在概念的源流,推导等“为什么”方面的问题,往往会占据比较大的篇幅,对于这个部分,我觉得如果有时间,有精力,能够啃下来是*有帮助的,比如说信用风险里面的莫顿模型,课本对BSM模型进行了很多解释和类比,这部分在课程中相对少很多,但是如果能把这一段吃透,莫顿模型的各种应用都可以手到擒来,哪怕是到后面的KMV模型,也能触类旁通。
但是如果做不到,以老师讲课的知识点为主,其实对于考试也是完全足够了,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,硬要把课本上很多公式概念吃透,其实是力不从心的,这个时候课程相当于在给我们画重点。
对于比较繁杂的内容体系,融跃的老师会对其进行梳理,能够一目了然,在理解和记忆上有很大的优势。举个例子,巴塞尔协议I、II、2.5、III,课本上是大段大段的文字,可以说令人望而生畏,经过Jimmy老师的讲解以后,对不同的协议体系进行对比,在记忆上可以说是提纲挈领,省了我们很多功夫。
此外,Notes和课本每一节后都有习题,个人觉得Notes的习题出得不够好,不少题目涉及到的考点过于细碎,在考试中不太会出现,而且实际意义也不是很大,但是这些习题还是必做的,我觉得每学完一章就做完该章节的习题是一个很好的回顾过程,很细节的题目虽然考试未必会考到,但是会促使自己往前面去翻书,去梳理本章的知识点,这个过程能够大大加深自己对本章节的印象。
总而言之,首轮学习是一个“把书读厚”的过程,但是学到的知识点可能还是不系统的,是琐碎的,首轮学习完毕如果立即去做题,往往是惨不忍睹的,这就需要第二轮复习过程进行梳理和加强。
就我个人的教训来说,我CFA考试之所以不能通过,差就差在这个第二轮复习上面。按照融跃课程安排上的进度,其实还有第三轮丫题班,但我个人觉得,二三两轮可以合并起来,对于时间紧张的在职考生来说,能够提升一点效率。
第二轮复习总体来说是一个梳理的过程,首先是复习课上,老师会对章节内容做一个回顾,在这个课程之后,一方面是自己对课程的内容形成框架,另一方面是通过做题强化章节内*重要的几个知识点,并从这几个知识点出发构建体系。
比如说信用风险,整本书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,概念也特别多,但是其实目的就是要找到CVaR,因此我们要计算非预期损失,计算预期损失,然后再牵扯出PD,EAD等等的计算,再涉及到错路风险,涉及到各种风险修正等等。
所谓纲举目张,理解这个框架体系以后,很多概念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不再需要一个个单独记忆,而考点设置上,距离核心框架越近,这个考点也就越重要,考试频率也就越高,距离核心框架越远,自然考点就越不重要,时间不够就战略性放弃。
这样考试之前,脑子里只留下巴塞尔协议为核心构建起来的框架体系,然后仔细去梳理,哪里还有不清晰的部分,赶紧去补齐,这样在考试的时候,大的方向上肯定不会有大的问题,涉及到细节上知识点不清晰的地方,其实做不做得出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了。
总体来说,第二轮复习是一个“把书读薄”的过程,抽象出课程核心的纲要,从这个纲要出发梳理知识点,只要这一步能做好,考试通过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